皇太后上尊号、徽号,要经四道礼仪:一是告祭,告祭天、地、宗社;二是册宝,金册(证书)、金印;三是谒谢,到奉先殿拜谒和敬谢祖先;四是受贺,接受皇子皇孙、后妃公主、文武百官庆贺,礼仪庄严,热烈隆重。

明朝南京皇宫,称太后的只有一人,就是建文帝的生身母亲吕氏,为懿文太子朱标的继妃。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朱允炆登极后,尊生身母亲为皇太后,这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但是,永乐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登极后,改称她为皇嫂懿文太子妃。明朝南北两京的皇宫,《明史·后妃传》记载共有17位太后。她们虽位于女性地位与尊严的最高端,但其命运各不相同。大体有以下几种不同命运:

第一,做了太后而被撤销的2位:

(1)建文帝的母亲吕氏。朱棣起兵打到南京金川门,派人迎接吕太后到军中,“述不得已起兵之故”,就是解释自己被逼无奈而起兵的原因。而后,送后回宫,尚未到宫,宫中起火。吕太后便跟随她的儿子朱允熙,居住在夫君懿文太子的陵旁。永乐元年(1403年),命将“吕太后”改称为“皇嫂懿文太子妃”。(《明史》卷一百十五)可以想象由“皇太后”到“懿文太子妃”落差之大,由皇宫殿堂到夫君陵旁,这是天壤之别,其晚境既悲苦又凄凉。

(2)景泰帝的母亲吴氏,是明宣德帝妃,生郕王朱祁钰。明英宗被俘,君位空虚,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继位,是为景泰帝。朱祁钰登极后,尊他的生母吴氏为太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重登皇位,将吴太后降为妃。

以上吕氏和吴氏由太后降为妃,是明清宫廷史上仅有的两例。

第二,生前是皇后死后被尊为皇太后的2位:

(1)明英宗正统帝皇后钱氏,生前是皇后,死后被尊为皇太后。

(2)明神宗万历帝皇后王氏,生前是皇后,死后被尊为皇太后。

第三,生前是妃嫔死后被尊为皇太后的4位:

(1)明宪宗成化帝淑女纪氏,生孝宗弘治帝朱祐樘,死后被尊为皇太后。

(2)明世宗嘉靖帝妃杜氏,生穆宗隆庆帝,死后被尊为皇太后。

(3)明光宗泰昌帝妃王氏,生明熹宗天启帝,死后被尊为皇太后。

(4)明光宗泰昌帝妃刘氏,生明思宗崇祯帝,死后被尊为皇太后。

第四,由妃嫔而被尊为太后的2位:

(1)明兴献王妃蒋氏,生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被尊为皇太后。

(2)明穆宗隆庆帝妃李氏,生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被尊为皇太后。《日下旧闻》记载:“英华殿前菩提树两株,六月开黄花,秋深子落。子不从花结,与花并发,而附于叶之背,莹润圆整,可作佛珠。此树为李太后所植。太后上宾,神庙上尊号曰九莲菩萨,祀慈容于树北之别殿。”(《天启宫词注》)《日下旧闻考》补:“大内西北隅英华殿前有菩提二树,慈圣皇袓母手植也,高二丈,枝干婆娑,下垂着地,盛夏开花,作黄金色,子不于花蒂生而缀于叶背。秋深叶下,飘扬永巷,却叶受子而念珠出焉。其颗较南产差小而色黄,且间分瓣之线界作白丝,名曰多宝珠。”(《菩提子诗序》)(《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四)“慈圣皇祖母”就是明万历帝母亲李太后。

第五,由皇后被尊为太后的3位:

(1)明宣宗宣德帝皇后孙氏,英宗正统帝继位后尊为皇太后。

(2)明孝宗弘治帝皇后张氏,武宗正德帝尊为皇太后,世宗嘉靖帝也尊为皇太后。

(3)明穆宗隆庆帝皇后陈氏,原为裕王妃,裕王继位,册为皇后,无子多病,居住别宫,并未被废,明神宗万历帝尊为皇太后。

第六,由妃而被尊为太后、太皇太后的2位:

(1)明英宗正统帝妃周氏,宪宗成化帝生母,孝宗弘治帝尊为皇太后,武宗正德帝尊为太皇太后。

(2)明宪宗成化帝妃邵氏,生兴献王朱佑杬,孙朱厚熜继位,被尊为太皇太后。

第七,生前是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三后合一”的2位:

(1)明仁宗洪熙帝张皇后,儿子宣宗宣德帝尊为皇太后,孙子英宗正统帝尊为太皇太后。

(2)明宪宗成化帝王皇后,儿子孝宗弘治帝尊为皇太后,孙子武宗正德帝尊为太皇太后。

生前做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在明朝宫廷史上仅有两位,清朝则没有。明朝这两位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三后合一”的女性,有什么高洁品行呢?明宪宗成化帝的王皇后,前文已经介绍,以下介绍明仁宗的张皇后。

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朱棣世子朱高炽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洪熙帝继位,册张氏为皇后。明宣宗宣德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明英宗正统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张皇后的特点是:

一、会处公婆关系。作为王妃,首先要会处同公婆的关系。《明史》说她“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就是说她能严谨遵循妇人操守,颇得公婆永乐帝与徐皇后的喜欢。

二、会处叔嫂关系。她的两个小叔子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都“谋夺嫡”,想取代太子的地位,太子多次被汉王和赵王所离间,她从中保护、劝慰、解释,帮助丈夫保住了太子的位置,没有被易储。

三、会处夫妻关系。太子“体肥硕不能骑射”,永乐帝很不高兴。她就“减太子宫膳”,就是让太子减少饮食,加强运动,减轻体重,颇有成效。

四、会处母子关系。儿子宣德帝初继位,凡军国大政,多禀听裁决。时海内太平,皇帝侍奉起居,陪伴游宴,四方贡献,先奉太后。皇帝与太后,慈孝闻天下。太后游西苑,皇后皇妃伴随,皇帝亲自扶舆登万岁山,奉觞上寿,献诗颂德。去永乐长陵和洪熙献陵,经过河桥时,皇帝下马扶辇。

五、会处祖孙关系。子宣德帝死,孙正统帝九岁继位,宫中流言四起。太后急召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孙哭泣说:“此新天子也。”群臣呼万岁,流言乃止。有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时时勖勉正统帝,勤奋学习,委任股肱。大太监王振于太皇太后在世时,不敢专权,违法胡为。

六、会处君臣关系。从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所请,见于行殿,太后慰问诸臣,并说:“尔等先朝旧人,勉辅嗣君。”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病危,召大学士杨士奇等入,命太监问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未办,杨士奇列举三件事:一是“建庶人虽亡,当修实录”,即建文帝虽然死了,但应当纂修《建文实录》;二是永乐帝曾诏谕“收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宜弛其禁”;其三还没有来得及奏上,太后就咽气——死了。遗诏劝勉大臣,辅佐皇帝,惇行仁政,惠及百姓。(《明史·后妃传》卷一百十三)她的善政,受到赞誉。

七、会处娘家关系。对娘家兄弟,按规矩办事,“太后遇外家严”,不轻易升官赏赐,不许他们搞特权,也不许他们理国事。

八、会处百姓关系。到十三陵谒陵,“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回头对皇帝说:“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老百姓爱戴国君,因百姓能得到安居乐业,皇帝应当牢记。回程时路过农家,“召老妇问生业,赐钞币”。有献蔬食酒浆者,取以赐帝,说:“此田家味也。”谕诫皇帝,不忘农家。

史书所说的“洪宣之治”,张太皇太后也有一份历史功绩。

第一时间更新《大故宫3》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