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建筑群坐落在紫禁城东南部,是一座红墙环绕的院落。向东,从东华门进出皇宫;向西,从协和门(左顺门、会极门)进出太和门前广场及三大殿庭院。在皇宫建筑布局上,文华殿和武英殿同属外朝,是三大殿的左辅右弼,又是内廷东路与西路的前卫。在建筑体制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文华与武英二殿为客,所以文华殿的规制比较低:殿顶形式是单檐歇山;只有配殿,没有庑廊;三大殿座高8.13米、三层,而文华殿台基仅高1.6米、一层。

文华殿的主要建筑,前为文华门,门内是文华殿庭院。院内主体建筑平面呈“工”字形——文华殿居中,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文华殿后为主敬殿,也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文华殿与主敬殿之间的走廊(穿廊),封闭起来,既像廊又像屋,所以叫廊屋。文华殿前的两厢为配殿,东为本仁殿,西为集义殿,各五间。院外东面是祭祀的殿堂——传心殿。

虽然从建筑上看,文华殿只是三大殿的陪衬,但因为三大殿多次遭到焚毁,重修过程又极其漫长,所以从功能上讲,文华殿反而比三大殿实用得多。永乐帝正式启用三大殿后才三个月,三大殿就被雷火烧掉,文华殿便成为皇帝日常理政的便殿。之后,文华殿主要供太子使用,殿顶也铺设太子用的绿色琉璃瓦。太子起初在东宫读书,年纪大点之后,就出阁到文华殿,由专门的讲官教育。所以,“文华殿大学士”这个职务,最早其实是授予太子老师的,后来才逐步演变为内阁重臣。明代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也就是以文华殿当办公室。天顺朝的太子朱见深(成化帝)、成化朝的太子朱佑樘(弘治帝),即位时都18岁了。他们在即位前先实习政务,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可是此后,弘治朝的太子朱厚照(正德帝),即位时仅15岁,年龄太小,没法提前摄事,文华殿也就有些闲置了。嘉靖帝把文华殿改回皇帝的便殿,殿顶也改铺皇帝用的黄琉璃瓦。

清初诸帝吸取明代帝王怠惰弃学的教训,对经筵比较重视。明末李自成占北京时,把文华殿焚毁。顺治帝曾下诏,让工部尽快重建文华殿,当时财政困难,工程只能暂缓,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才开工,三年后修成。这就是今天看到的文华殿。

文华殿东侧,有一个院落,就是传心殿。前有景行门,东西墙有角门,西角门与文华殿相通。传心殿里供奉皇师(伏羲、神农、轩辕),帝师(尧、舜),王师(禹、汤、文、武),还有周公、孔子等。院内有大庖井,水味独甘,做祭祀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表明满洲森林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融合。

明清两代,文华殿最重要的功能,是充当皇帝经筵的殿堂。

第一时间更新《大故宫1》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