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

赵蕤 697人读过 全本




最新章节:《长短经》说明

全部章节目录
《长短经》序
01章 大体
02章 任长
03章 品目
04章 量才
05章 知人
06章 察相
07章 论士
08章 政体
09章 君德
10章 臣行
11章 德表
12章 理乱
13章 反经
14章 是非
15章 适变
16章 正论
17章 霸图
18章 七雄略
19章 三国权
20章 惧诫
21章 时宜
22章 钓情
23章 诡信
24章 忠疑
25章 用无用
26章 恩生怨
27章 诡顺
28章 难必
29章 运命
30章 大私
31章 败功
32章 昏智
33章 卑政
34章 善亡
35章 诡俗
36章 息辩
37章 量过
38章 势运
39章 傲礼
40章 定名
41章 出军
42章 练士
43章 结营
44章 道德
45章 禁令
46章 教战
47章 天时
48章 地形
49章 水火
50章 五间
51章 将体
52章 料敌
53章 势略
54章 攻心
55章 伐交
56章 格形
57章 蛇势
58章 先胜
59章 围师
60章 变通
61章 利害
62章 奇正
63章 掩发
64章 还师
《长短经》说明
作品导读

作者简介

赵蕤,唐朝大学者,著名隐士,四川梓州郪县人,一生最大成就即是创作流传千古的《长短经》。他读百家书,博于韬略,长于经世。由于他生活在开元盛世,缺乏战国时期那种大分裂、大动乱的政治环境,无英雄用武之地,加上他视功名如粪土,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过着隐居的生活。大诗人李白对他极为推崇,曾经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内容简介

《长短经》,是唐朝赵蕤编撰的一部博采众家之长的古代谋略之书。它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错纵横,蔚然成章。它集历史学、政治学、谋略学、人才学、社会学为一体,以丰富的历史案例和振聋发聩的理论,向读者呈现了一套可读性很强的鸿篇巨制。书中充满了富于洞察力且实用的建议,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中国书店版《长短经》以刊印最早、最具版本价值的南宋净戒院刊本为底本注译而成。这是目前国内第一次以简体的形式出版净戒院刊本。在翻译上,考虑到普通读者的阅读,在准确的基础上尽可能流畅、通俗,是目前面向非专业读者最好的版本。

短评

近读《长短经》,一股精明的气息扑面而来。此书不太为正史所推重,但却为历代帝王所秘藏,为治世之重要参考书,一定有其超人的长处。读完全文,笔者一方面敬佩作者的精明,于世事人情,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二是钟爱其不故作高深的文风,用大量的史实作为谋略的解读,通俗易懂,很容易为普通人所理解,值得向大家推荐。

《长短经》的作者赵蕤是唐朝玄宗时著名的隐士,在当时就有“赵蕤术数,李白文章”的美誉。他博学经史,对经世济用、定国安邦有很出色的见解。唐玄宗曾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但他认为在太平盛世时自己的这套学问很难有发挥的空间,因此坚持做梅妻鹤子的山野之人,拒绝应召。而代之以写就《长短经》一书献给朝廷,以尽忠心。《长短经》一向被认为是一本谋略书,但实际上它真正赵蕤自己论述谋略的文字不到十分之一,大多数的篇幅都是在引述历史。如果从谋略的角度看,历史是谋略理论的佐证,但反过来看,谋略就成了解读历史的工具。《史记》也有“太史公曰”,但根本上还是以历史基础,司马迁对历史发发议论。《长短经》则不然,它是完全把历史揉碎了,放进谋略的模子里,烘烤出了另一番美味。谋略和历史事件互为印证,历史是条件,谋略是结论;谋略是理论,历史是证明。

虽然如此,《长短经》并没有削足适履,为了谋略的需要擅自篡改历史。书中所提历史大多是引自正史。这本书对古代典籍的大量引用,以致有学者把这本书归类为编述著作。但《长短经》又和传统的编述著作不同,它不是简单地把这些前人著作归类,而是为己所用。A说什么,B说什么,C说什么,所以我说什么。最重要的是多了那句“所以我说什么”,看似寥寥几句,画龙点睛,却把前面的引用变成了论证。

既然讲谋略,那《长短经》所讲的历史最重要的就是人,谋略当然是人所有的。这未必完全客观,但从讲人在历史事件的作用而言,《长短经》是集大成者。《长短经》里的人很真实。比如讲韩信初期不愿背叛刘邦,表面上看是不忘恩义,而作者认为那是因为韩信裂土封王,不舍已经取得的荣华富贵,已经没有了干一番大事业的锐气,所以才瞻前顾后,不忘恩

苏秦自认道德有亏,但他能让齐国把燕国的十座城池归还,对燕王而言,苏秦就是一个有用的臣子。以道德标榜的帝王将相,真的是把仁义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吗?在作者看来,仁义道德不过是帝王用来笼络人心、约束子民的工具而已。对封建子民赵蕤来说,这的确是振聋发聩的言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