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的完成,得感谢很多人帮助。在田调访问部分,曾在花莲林田山与木瓜山林场任职的王臣勋先生、胡焕珍先生、庄明仪先生、蔡新传先生,他们宝贵的经验补足了我对伐木林场运作、高山工寮生活、碰碰车驾驶与森林大火的了解。二◯◯三年,我拜访花莲县凤林镇的摩里沙卡(林田山林场)时,决定以那里为小说场景,写本有关伐木、登山与自然人文的小说,最后的成果较接近我想象中的台湾所有伐木林场的混合舞台,而非仅止于摩里沙卡了。

这本小说曾在国外写作。在“文化部”(前身是“文建会”时期)主办、《文讯》杂志承办的台德文学交流计划中,我在安静的德国柏林万湖住一个月,写了三万字。由“文化部”的“台湾文化光点计划”、德国杜宾根大学“欧洲当代台湾研究中心”执行的“台湾周”活动,我在美丽的德国杜宾根小镇写了部分小说。香港浸会大学的秋季驻访作家之行,感念在香港九龙仔的写作时光。感谢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主任徐信义老师,我受邀担任驻校作家时完成了这本书的结尾,感谢静宜大学台文系陈明柔老师、好友李崇建。感谢登山导师欧阳台生带我走入台湾的大山,我有幸在年轻时花了六年登山。最后感谢“国艺会”资助这本书的写作计划。

写下《邦查女孩》的句点是二◯一四年十二月中旬,我从慈济大学招待所“同心圆”宿舍的八楼窗口远眺花莲市,这本大部分以花莲为场景的小说,能在当地完成,于我有特殊意义。这本小说的完成,意味着小说主角古阿霞从我的心中永远退场了。这位“除了美貌,上帝什么都给了,包括数不清的苦难”的十八岁女孩,花了五年时间在我心里徘徊,不是我创造了她,是缘分使我们以文字在小说里的必然遭逢,是她带我走过无数的小说情节与冒险,历经逃离、环岛、登山与伐木林场的惊骇,看见她离去的背影,有着难以言诠的感受。愿众神祝福这块土地上的古阿霞们,以及帕吉鲁们。

最后要说明的是,此书融入已知的人名、地点与团体,乃虚构手法,与现实无关。我以阅读过的数据,仿真了古阿霞与这些人事物可能碰撞的火花。

第一时间更新《邦查女孩》最新章节。